大清早在公园里见过练太极的老爷子没?他们衣袂飘飘的样子总让人想起武侠小说里的轻功。今儿咱不说虚的,就聊聊真实存在过的「飞檐走壁」功夫——飞仙诀。这门传了三百多年的身法,现在知道的人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。
一、飞仙诀的底子功夫
王师叔祖在世时常说:「飞仙诀不是耍杂技,得先把自己当棵树。」啥意思呢?就是得先练出「落地生根」的本事。您别急着学腾空,得在平地上把这三样练瓷实了:
- 石锁功:每天提二十斤石锁走梅花桩
- 踏雪无痕:在铺满黄豆的簸箕上走猫步
- 倒挂金钟:用脚背勾着房梁背《气脉歌诀》
呼吸这事儿有讲究
见过猫窜上房梁没?人家肚子一鼓一瘪那叫个利索。飞仙诀讲究三短一长呼吸法:快跑时连吸三口短气,腾空瞬间深吸到底。我师伯当年在青城山采药,就靠这个呼吸法追着野山羊满山跑。
训练阶段 | 呼吸节奏 | 常见误区 |
筑基期 | 4秒吸气/6秒呼气 | 憋气练功 |
小成期 | 2秒三吸/5秒长呼 | 换气过频 |
贯通期 | 自然胎息 | 强求闭气 |
二、真传一句话的窍门
李老爷子教徒弟时最爱说:「飞仙诀不在腿上,在腰眼上转劲儿。」您看燕子抄水那下子,关键在尾巴那轻轻一摆。练的时候得注意这三个要点:
- 起跳前脚掌要像拧毛巾那样转半圈
- 腾空时想象后腰别着个拨浪鼓
- 落地瞬间脚趾要像鹰爪抠地
这些老物件儿您得备着
我师父那辈人练功,讲究「三件套」不离身:麂皮绑腿、桐油浸的麻绳、老秤砣改的腰坠。现在年轻人用运动手环测数据,倒不如老秤砣实在——腰上坠两斤铁疙瘩,练半年卸下来,保管您能蹿上墙头。
传统器具 | 现代替代品 | 使用要点 |
青砖 | 平衡板 | 单脚站立 |
石锁 | 壶铃 | 手腕翻转 |
沙袋 | 负重背心 | 渐进增重 |
三、过来人的血泪教训
张师兄当年贪快,没练够三个月就急着上墙,结果摔断了尾椎骨。听我句劝,这三条红线千万别碰:
- 阴雨天别在青苔上练步法
- 吃饱了别马上练倒挂功
- 连续七天出现耳鸣立即停练
说到这儿想起《游身诀》里记载的案例,光绪年间有个武举人就是没注意饮食搭配,练着练着得了「气胀病」。现在咱们知道要补充蛋白质,训练前吃俩鸡蛋可比啃窝头强多了。
晨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在青砖地上,远处传来早班公交车的轰鸣。收功时要像掸灰尘那样拍拍膝盖,这法子还是跟天桥底下的杂耍艺人学的。下次见着在墙根底下蹦跶的,保不齐就是飞仙诀的传人在练功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