灶台上的油灯快烧干了,我揉了揉发酸的手腕,纸上的八股文才写到破题。窗外传来打更声,原来已是寅时三刻。这个月在《科举风云》游戏里,我第三次栽在了顺天府的院试考场——总在默写《周礼》时把"司徒"记成"司马"。
一、科举游戏的基本生存法则
刚进游戏时,我像个愣头青似的选了洪武八年的开局。结果发现明朝科举正在改革期,《四书》的注释版本竟有二十余种。掌柜的看我抱着书卷犯愁,往我手里塞了张皱巴巴的纸:
- 必背典籍:《朱子语类》要用红笔标注,遇到"格物致知"就划双圈
- 考场禁忌: 唐朝爱考律诗对仗,宋朝偏好策论时务,元朝居然要考蒙语翻译切记!建文年间若写"削藩"策论,必被锦衣卫请去喝茶
朝代 | 科考特色 | 隐藏加分项 |
唐 | 行卷风气盛行 | 给主考官送牡丹花笺 |
宋 | 增设明法科 | 在策论里引用《洗冤集录》 |
清 | 考棚要自备烛台 | 用满汉双文写姓名 |
二、我在三个朝代的作死实录
1. 贞观十二年的社死现场
那年春闱,我花二十两银子买了王维的《相思》当行卷。没想到主考官是刚被贬谪的张九龄,看到"红豆生南国"直接摔了茶盏——原来他正因岭南贡品遭责罚。更惨的是考诗赋时,我把平仄韵脚全搞反了,卷子被朱笔批了"狗屁不通"。
2. 绍兴八年的考场惊魂
跟着岳飞将军的剧情线混到太学,却在策论题栽了跟头。题目问"恢复中原之策",我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字屯田练兵之法,却忘了那年秦桧刚掌权。放榜时看到自己的名字被朱砂圈了三个红圈,后背顿时冒出冷汗——后来才知那是标记"危言惑众"的符号。
3. 乾隆四十年江南贡院的教训
这回学乖了,考前特意拜访钱大昕。老爷子眯着眼说:"今科必考西域地理。"结果真让我押中宝了!只是写到"准噶尔部世系"时太过激动,墨汁滴在"策妄阿拉布坦"的名字上。誊录官直接把这页揉成团,我的二甲进士就这么飞了。
三、那些NPC教会我的事
腊月里给客栈老板娘写春联,她悄悄告诉我:"城南土地庙供着文曲星,每月初八香火最灵。"果然在庙里偶遇退休的翰林学士,老头看我临的《九成宫醴泉铭》直摇头:"竖钩要带三分隶意,这般死板怎么写得好台阁体?"
最绝的是有回在汴京虹桥被扒了钱袋,追小偷时撞翻个算命先生。他掐指说:"明年秋闱的墨义题在《孟子·离娄下》第六章。"我将信将疑去背了"禹思天下有溺者"那段,结果考场上真跳出来"禹稷当平世"的题目。这大概就是游戏里的随机彩蛋?
四、破题八法与临场急救包
- 遇到生僻经义题,先写"臣对:臣闻圣人之道..."争取思考时间
- 诗赋卡韵脚就改用"进退格",考官多半看不穿
- 考棚漏雨别慌,用蜡烛油封住卷面四角
记得弘治十七年应天府乡试,我带着自制的椒盐炊饼进考场。邻座的秀才饿得直咽口水,我分他半块饼,没想到他竟是唐伯虎扮的!后来在策论里写"商贾之道",他悄悄递来张纸条:"市舶之利,可参看《瀛涯胜览》。"
五、官场浮沉里的蝴蝶效应
熬过殿试唱名只是开始。那年我选了外放知县,在赋役黄册里发现个蹊跷:赵家庄百亩良田竟只报了三斗税。正要追查,师爷压低声音说:"大人可知前任王县令怎么死的?"吓得我笔尖一抖,在公文上洇出个墨团。
后来改走监察御史路线,跟着海瑞查严嵩党羽。在驿站截获的信件里,有个叫"鄢懋卿"的名字出现二十七次。正要上书弹劾,游戏突然跳出成就提示:「您已触发『死劾』剧情,成功率23%」。那晚我在客栈喝了三壶竹叶青,最终还是烧了奏折副本。
如今游戏时长累计二百三十时辰,书箱里攒着十二张不同朝代的进士榜。窗外的桃花又开了,驿站小哥送来新的邸报:万历二年要开制科,考"河道漕运十策"。我研开松烟墨,听见砚台边沿凝结的水珠,"嗒"地一声落在宣纸上。